中国人民大学李三希:在新型的创新体中,要更加重视发挥企业的价值
5月以来,从两家海外AI(人工智能)巨头OpenAI和谷歌,到国内字节跳动、阿里、百度、智谱AI、科大讯飞等企业,国内外大模型厂商接力掀起了低价“肉搏战”。
有业内人士认为,通用大模型的迭代更新导致很多创业公司做到一半时就做不下去,创业公司面临着被“淹死的情况”。
5月26日,“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发展对话”在雄安新区举办,会后,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三希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站在中小企业视角来看,我个人觉得这个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
在主题演讲中,李三希提到,要重视科技与产业的协同发展,“在新型的创新体中,要更加重视发挥企业的价值”。
大模型创业公司要在实践中探索新机遇
发展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是关键赛道。
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科技取得重大突破,新一轮数字经济发展的浪潮带动生产力迅猛提升。根据国际组织预测,2025年中国的数据生产量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数据生产国。
此前,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4月底,国内共计推出了305个大模型。而截至5月16日,约140个大模型完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占发布总量的45.9%。这意味着,还有约165个大模型尚未获得“过审”机会。
中国大模型公司竞争的结局是什么?
李三希预测,未来在底座大模型领域,绝对会只剩下少数几家,“说不定(是)一两家”,更多的企业还是在做应用型的大模型,“大家要充分发挥咱们国家丰富的应用场景,做一些垂直化的大模型,充分利用我们的应用场景,这个是我们的一些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