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已汇总近6000人的职业打假异常名录,将探索联合规制

都市科技网 刘洋 2024-05-11 15:00:15
浏览

  职业打假人群体越来越受公众关注。上海市长宁区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上,政协委员黄挽澜提交提案,建议制定消费异常名录,限制这一群体的诉讼和行政复议权,推动公益诉讼等。

  近日,上海市长宁区市场监管局答复这一提案时透露,上海已汇总了近6000人的职业打假异常名录,并探索将职业类投诉排除出“生活消费需要”范畴。长宁区市场监管局也已起草《关于依法处置市场监管领域牟利性职业索赔行为实施意见》,探索建立并健全从制度供给、行政执法、行刑衔接、司法保障、信用管理等方面对牟利性职业索赔行为进行联合规制的工作体系。

  政协委员建议:限制相对人的诉讼和复议权

  长宁区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上,政协委员黄挽澜提交关于《对牟利性职业打假行为实现有效规制,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提案。建议:

  1.鼓励电商平台自主打假,强化溯源治理。引导平台进一步加强对入驻商家各类资质与许可的审查,从源头减少假冒伪劣商品的产生。鼓励平台加强与品牌商、消协以及执法部门的合作与联动。

  2.推动行政部门创新手段,净化市场环境。充分运用大数据手段,系统化收集相关消费类投诉举报、复议诉讼信息与调解记录,制定消费异常名录。持续落实轻微违法审慎监管原则。构建免于处罚清单的动态调整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应对职业打假人的索赔要求。

  3.强化司法部门协同配合,优化救济渠道。完善办案指引,对于市场监管部门已列入消费异常名录的对象,司法部门可通过完善办案指引对相对人的诉讼或复议权利予以必要限制。推动公益诉讼,对于提起公益诉讼的条件应进一步明确与细化,确保具有可操作性。

  职业打假群体“三板斧”:投诉举报、行政复议、骚扰施压

  长宁区市场监管局透露,近年来,“以打假为名、行牟利之实”的职业打假群体不断壮大,并呈现团伙化、专业化、规模化、程式化的特征和趋势,其活跃场所也逐步从线下向大型电商平台等线上市场转移,特别是“全国12315平台”上线后,职业打假群体有了更为便捷的反映渠道,投诉举报量持续上升。

  职业打假群体充分利用惩罚性赔偿规则,专门购买涉嫌违法(或者瑕疵)的商品,并通过直接向商家索赔或者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等途径,要求三倍(一般商品)或者十倍(食品)赔偿。如果市场监管部门的处理结果不能令其满意,职业打假人便通过反复的投诉举报、信息公开、复议诉讼、纪检监察、信访等方式,向市场监管部门骚扰施压。

  2023年,长宁区市场监管局共收到各平台热线投诉举报83.7万余件,根据投诉举报内容分析(就同类问题多次提出投诉举报),职业打假群体投诉举报约占8%。同期长宁区人民政府共收到各类行政复议申请1372件,依法受理590件,其中涉市场监管领域的行政复议案件232件,占比39.3%,受理量排名第二位。上海铁路运输法院审结长宁区各行政机关行政诉讼案件118件(含上年存案),其中长宁区市场监管局31件,占比26.3%,审结量同样排名第二位。

  涉市场监管领域的复议诉讼案件,大多集中在网络消费领域,第一大案由为投诉举报,主要表现为申请人对市场监管局作出的举报不予立案或投诉终止调解不服。申请人为高度疑似牟利性职业打假人的案件占比接近70%。此类案件往往举报内容复杂、争议化解难度较大,95%以上纠缠于商品宣传用语、标识标签等方面,市场监管部门处理稍有不慎即容易造成风险隐患。

  牟利性职业打假行为不仅严重困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影响营商环境,且投诉举报、信息公开、复议诉讼、纪检监察、信访等权利被滥用,大量挤占有限的行政资源和司法资源。在食品、广告等领域,甚至出现“造假”式的索赔和举报行为,已涉嫌构成违法犯罪。牟利性职业打假行为已成为破坏良好营商环境、市场环境、消费环境和社会诚信的因素之一,亟需各部门联动予以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