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观察|又见“市场扭曲”报告:警惕欧盟用政治判断代替事实倾向

都市科技网 刘洋 2024-04-16 10:10:30
浏览

  报告主要结论包括:中国在诸多领域贯穿“市场扭曲”政策,如宏观计划制度和扶持国企等;实行生产要素“扭曲”,如对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的“歧视性”分配和获取等等。面对这份歧视性报告,我国商务部当天进行了反驳,认为这是对中国政策、市场环境和经济制度的再次歪曲解读,是为后续采取歧视性反倾销做法制造借口。

  尽管这只是一份关于我国市场情况的研究报告,并非欧盟具体对华政策,但毕竟由欧盟所颁布,它所反映出来的欧盟对华经贸立场及背后包含的欧盟政策趋势值得高度关注。

  欧盟试图用“一劳永逸”的办法取代“打地鼠”

  最近两年来,欧盟在对中国进口商品和投资所进行的反补贴调查的积极性陡然上升。譬如,2023年9月,欧盟启动了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对欧出口的反补贴调查;2024年3月,欧盟依据《外国补贴条例》(FSR),对我国出口欧盟的移动升降作业平台(Mobile access equipment)发起反补贴调查;4月,又对中国在欧盟五国的风力涡轮机供应商发起调查等。据报道,最近2个月内,欧盟就对中国企业发起了4起调查。

  频繁而加速的对华反补贴调查反映出欧盟对华经贸交流的保护主义色彩日益浓厚。如今,在进行频繁对华反补贴调查之际出台中国“市场扭曲”报告,可能是为欧盟采取更有效和更具威慑力的对华经贸措施奠定基础。

  频繁的逐案调查存在明显缺陷:第一,它容易引发欧盟市场的内部争议。比如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引发了德国企业界的忧虑和部分反对。如果能有一项超越逐案调查的政策措施,相当于在调查前达成了一项针对中国市场的普遍性原则性内部共识,这容易减少成员国间争议。第二,容易引发中欧双边争议。每一次逐案调查总会引发新的双边冲突,这会给欧盟带来额外的外交成本。第三,效率不高。逐案调查意味欧盟需就每一项调查的起因做全面调查和对外说明,耗时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