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谁来照顾你?养老护理行业升温,专业人才缺口大
2024年12月2日,2024年度十大流行语发布,“银发力量”一词上榜。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有所养、老如何养”这样的问题再次摆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面前。
最新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4》显示,2023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已经达到2167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5.4%,老年抚养比为22.5%。这意味着每4.4名劳动年龄人口要为1名老年人“养老”。而在现实中,养老院虽然越来越多,但爆出的养老护理人员没有资质、护理员扇老人耳光、护理员大声训斥老人的新闻也越来越多。
到底“老如何养”?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近日探访了上海立达学院护理学院和上海多家养老服务机构,从护理人员就业、资质和缺口角度关注这一话题。
养老院到底缺不缺护理人员?现状如何?
我国目前的养老模式简称为“9073”模式,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养老,3%左右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民政部2024年10月2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41万个,其中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6.9万个,与2019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倍、1.2倍。
尽管养老服务机构与设施的数量增加,但护理类人才的供给速度却远远没有跟上步伐。
2024年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多位学者联合发布的《中国老年健康报告》显示,我国2021年至2023年60岁以上失能人数达到4654万人。而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2021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持证养老护理员只有约50万人。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年发布的“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养老护理员居于前列。
“难就难在,如果将专业素养和通用素养作为招聘标准,这个要求就太高了。但实际上,我们的工作确实需要更多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上海市静安区和养老年福利院是一个公办的社区养老机构,该院院长赵斌介绍,他在招聘中发现相当一部分护理人员还不具备“基本素养和能力”。
这种基本素养包括:护理员要知道老人摔倒后,应该要在边上看着,不能随意移动,并且第一时间呼叫医生;要知道在老人噎食的情况下,立即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进行处理。
“短期内想要改变护理员的年龄和素质层次还是很难。”上海复星星堡中环养老社区(一期)是一个高端养老机构,已经运营了12年,这里住的老人以高级知识分子为主,该社区运营副总监黄燕飞介绍,目前护理员学历是“初中以上”,平均年龄约48岁,“缺高素质专业人才”。
黄燕飞说,养老院渴望青年人才的加入,“我们这里的老人学历很高,很愿意接受新事物,有的护理员还跟不上老人的需求节奏。”
上海宝山区月浦恬逸养老院是一家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该机构现有466个床位、73名护理员,护理员占职工总数约60%。院长邢瑞鑫介绍,护理员大多来自农村,年龄40岁至50岁,初中以上学历,入职后须参加上海市养老协会组织的养老护理员等级鉴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