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马老虎告诉儿子:要学会走捷径,司法部原政治部主任卢某某获刑:
有些是通过不健康的家庭传统养成的。 他们教育孩子不是“教情”,而是“教钱”。
比如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刘某某(已判刑的刘铁男)就想攀登高位,成为高官。 他还将这种扭曲的价值体系“感染”给了儿子,告诉他“你一定是个好人”。 “学会走捷径,做一个领导者,这样你才能过上好日子,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儿子从小就学会利用父亲地位的影响和手中的权力来抢钱,不知不觉就误入歧途。 势不可挡。
最新一期《中国纪检监察报》发表题为《不正确的初衷:污染源头及衍生机制》的文章。
文章提到,做一名合格的党员,必须抛弃封建官僚心态,切实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事。
但是,还是有人把做官看得很重。 入党、从政的目的是为了当官或者做大官。
少数干部入党动机不纯。 有些人入党只是为了当官,把入党当作晋升领导的垫脚石。 为了个人的进步,他们甚至不择手段,敢于触碰任何红线,敢于进入任何禁区,敢于突破任何底线。
比如,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原院长杜某某(已被判刑的杜晓阳)为了事业取得更大发展,申请入党。 至于党章的要求,党员需要履行哪些义务,她从来没有认真了解过,然后把学院当作“私人领地”,用钱修路,爬上领导,赢得胜利。战胜干部,赢得人心。 他虽然身着名牌,却把经济困难学生视为“摇钱树”,盘剥他们的补贴,“鸡脚”“油被刮掉了”,不道德、不端行为的程度令人咋舌。
有些人崇尚所谓的“高品质生活”,只喝佳酿,只抽高档香烟,只吃山珍海味。 他们不会拒绝酒、色和财富。 他们认为“财不还故乡,犹如锦衣夜行”。
比如,曾经有一位副市长,因为对红酒情有独钟,被昵称为“拉菲苏”。 他家里不仅有数百瓶葡萄酒,还自夸能“一口尝出年份”。 他不仅敢买名贵手表,而且“敢换款式戴”,引起了干部群众的热烈讨论。 最终,他们承受了后果,成为腐败利益链的奴隶。
有些人随着升职,就有了用奢侈的生活来“补偿”自己辛苦工作的想法。
例如,一名落马干部曾在自白中写道:“当上一把手后,我误以为自己的人生轨迹和政治前途已然清晰,何不抓紧时间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该享受的时候享受,该享受的时候享受呢?”该吃喝该吃的时候吗?” ,吃东西、抢东西都是小事、小问题,每个人都有,何必那么认真呢。”
有的人觉得“船到了码头,车到了站”,就放松思想改造,提前规划自己的退休生活,滋生了贪图享乐、狂妄自大的思想。
有些人成为领导者只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殊的权力,他们相信以自我为中心,信守诺言。
有些人居高临下地对待群众。 他们不仅不关心群众的福祉和利益,而且粗鲁、粗暴、冷血,根本不把群众当回事。 有的对下属专横跋扈,把党和国家赋予的权力当作自己的“杀棍”,要求下属个人对自己忠诚。 有的人搞“一席话”,充当“山王”,把领导班子的“班长”当成“家长”。
有些干部热衷于塑造自己的人格,企图载入史册,但实际上却名不副实。 有些人习惯作秀,善于自我推销。 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并不多,但在宣传成绩时却总能“拉长、夸大、助推”。 有的“卖力”制造话题,冒充为人民服务、深受人民爱戴的“公仆”,实则道貌岸然,恶行甚多。
比如,一位离退休干部离任时,他公费组织了数千人的告别仪式,上演了“全民送伞”的表演。 这样的“戏精”风格,令人啼笑皆非。
也有干部讲究排场、名声一时,但实际上,他们的声誉是与权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这类人感觉自己是“官”,讲究各级陪同,浮夸。 他们旅行时需要有人提行李,下雨时需要有人撑伞。 他们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姿态,在人群与人群中张扬。 能驾驭风雨、无所不能的“幻想”,源于对唯一的追求。
比如,原云南省玉溪市委书记罗某某(又名罗英光,2020年自首)就喜欢“加油”个人形象。 他深入基层调研、展示,进行警车引导近百次。 他把官场当成作秀,受到指责,干部群众戏称他们为“罗主席”、“罗传华”、“罗调查”。 他们最终喝下了自酿的苦酒,受到了党纪国法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