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授借生态科研名义窃密,“外国教授”借科研名义窃密国安部披

都市科技网 网络 2024-05-13 14:52:52
浏览

例如,一名自称外籍教授的人在国内人员陪同下,进入我国湿地保护区和林区,安装设备收集大量敏感数据。 国家安全部门介入调查后,该外籍教授承认自己以学术合作的名义非法收集数据,相关部门随后依法进行了处理。

还有案件显示,一些境外机构以科研合作为名,与我国自然保护区合作,采用不正当手段诱导我国人员参与数据窃取活动。 这些行为不仅严重违反合作原则,而且被发现牵制复杂的国际势力,企图非法获取和传输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核心数据,对生态安全造成实质性危害。 “外国教授”以科研名义窃取机密,并向国家安全部泄露。

随着生态环境数字化的发展,虽然为生态保护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但也暴露了数据保护的风险。 由于管理不善,一些环保企业和信息系统可能会泄露敏感信息,有的甚至可能成为外部势力窃密的目标。 为此,国家安全部门正在会同其他部门加强生态数据保护,遏制数据盗窃,确保生态安全不受侵犯。

值得注意的是,自然保护区地理、气象、生物数据对我国生态、生物和数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未经授权的采集和跨境传输已触及法律红线。 《反间谍法》明确规定此类活动属于危害国家安全范畴。

维护生态安全是全民的责任。 公众如发现非法采集生态环境数据、破坏生态环境等可疑国家安全威胁的行为,可及时通过12339热线、国家安全机关官方网站或其他举报渠道举报,共同保护我们的绿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