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原状陈列发展历程研究

都市科技网 刘洋 2024-05-02 12:52:43
浏览

  本文系故宫博物院科研课题《晚清至民国储秀宫区域原状陈列研究——基于清宫档案与现存文物的梳理》的部分研究成果,原载于《博物院》2023年第1期,58—66页,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

  原状陈列是故宫博物院极具特色的一种展览类型,主要反映了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帝后活动的历史面貌。而古代宫殿原状能完整地保存下来的不多,除少量遗留下来的原状佛堂之外,现在所看到的原状陈列大多是经过专家考证后恢复的[1]。故宫博物院的原状陈列的内涵随时代变化不断更新,从最初的保存原状,到风格性复原陈列,再到科学性复原陈列;虽然都被称作原状陈列,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使用了不同的方式与方法。

  目前,故宫博物院原状陈列的研究大部分是参与过陈列的人员对于工作过程的纪实,包括朱家溍的《坤宁宫原状陈列的布置》[2]、《金銮殿的宝座》[3]、《关于清代宫史研究及原状陈列的几个问题》[4],朱雅娟的《故宫博物院的原状陈列》[5],林姝的《万岁千秋奉寿康——“寿康宫原状与崇庆皇太后专题展”纪略》[6]等。还有一部分研究是基于陈设档案与明清生活方式的梳理,说明陈设蕴含的思想理念,例如朱家溍的《明清室内陈设》[7],王子林的《明清皇宫陈设》[8]、《紫禁城原状与原创》[9]等。宫廷原状陈列每个时期理念的变化学者多有涉及,陈列方式的变迁却很少有人关注,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厘清原状陈列实践的具体发展脉络,对未来陈列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原状的保存与破坏

  1924年北京事变后,临时执政府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将清逊帝溥仪驱出清宫内廷,组织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负责清理清室公产、私产及一切善后事宜,逐渐理清故宫的情况,逐步推动皇宫向博物馆转变。1925年故宫博物院的成立,是“鉴于形势之孤危,非急急成立博物院使速成公开之局,无以杜觊觎之心。[10]”因此,最初故宫博物院的原状陈列是在文物点查过程中非常仓促开展的,由秘书处管理,并没有特别明确的指导思想,简单保存了溥仪出宫时现场的原状:寝宫里,桌子有咬过一口的苹果和掀着盖的饼干匣子(图1);墙上挂着月份牌(日历),仍是屋主人走的那一天;牀上的被褥枕头也像随手抓乱还没整理的样子;条案两头陈设的磁果盘里满满地堆着干皱的木瓜、佛手;瓶花和盆花仍摆在原处,都已枯萎;廊檐上,层层叠叠的花盆里都是垂着头的干菊花。许多屋宇都只能隔着玻璃往里看。窗台上摆满了外国玩具,一尺多高的磁人,有高贵的妇人,有拿着望远镜、带着指挥刀的军官,还有蜡人,等等(图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