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生命的节奏之美——重读巴金《鸟的天堂》
巴金的早期散文名作《鸟的天堂》曾入选多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
还记得有一年早春,我去东北长春一所规模甚大的小学听三位语文教师围绕着《鸟的天堂》来同课异构。大礼堂里,两位当地的小学语文教师各上了公开课。一位女教师主要是布置学生预习,梳理文章的线索,然后教师在课上根据学生的作业来讨论,其基本的教学思路,是引领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另一位男教师则主要采用朗读方式,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朗读比较,逐步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和语言的特点。比如,对文中“真是一株大树”这句感慨,重音究竟是落在“真是”、“一株”还是“大树”上?包括如何区分重音与次重音等,都给我留下了印象。但印象最深的,还是一位特别受邀的浙江青年名师的公开课。在课上,该教师让学生讨论原文和教材编者修改后的10例文字优劣,让学生根据文中写受惊的鸟纷纷飞起的段落进行场景替换的句子模拟,让学生通过回答“鸟的天堂是什么”以获得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等,都有不少启发性的教学思路。但同时,对三位教师的教学也感到一种共同性的遗憾是,他们似乎都缺少把文本的局部与整体联系起来把握的自觉意识。就像那位名师上课,当他让学生进行文字的比较和句子模拟时,这种来自语言肌理的局部感悟和分析,与最终引导学生的整体把握,即追问“鸟的天堂”究竟是什么的思考,还缺乏一种逻辑的关联。
近年来,《鸟的天堂》与清少纳言《四季之美》、贾平凹《月迹》等写景散文组成一个单元,收入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作为单元学习要求,教材提出了“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从写作角度,提出了“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可以说,无论是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还是把景物的变化作为一个过程来捕捉,《鸟的天堂》都比较典型。但相关解读,依然缺少对文章进行有机整体来理解的意识,或者说,较少把局部的技巧性描写(比如静态和动态)的理解融入到文章整体中。这正是我撰文想要讨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