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新媒体账号瘦身,有哪些背景因素?
目前各方公布的基层政务新媒体关停注销的原因,主要有三类,分别是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以及配合机构改革。
在一些基层单位关停注销部分新媒体账号公告中,提到: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123号)和《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关于印发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检查指标、监管工作年度考核指标的通知》以及有关政府系统政务新媒体监管工作有关要求,为进一步整合优化政务新媒体账号,促进本单位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经研究,本单位开办的某账号将于即日起停止发布信息,并按程序予以关停注销。
其中,2018年12月成文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就提到,一些政务新媒体还存在功能定位不清晰、信息发布不严谨、建设运维不规范、监督管理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僵尸”、“睡眠”、“雷人雷语”、“不互动无服务”等现象时有发生,对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不良影响。
为此,该意见提出: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国务院部门应当开设政务新媒体,其他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规范开设。一个单位原则上在同一平台只开设一个政务新媒体账号,鼓励在网民集聚的新平台开设政务新媒体账号。严格按照集约节约的原则统筹移动客户端等应用系统建设,避免“一哄而上、一事一端、一单位一应用”,移动客户端要全面支持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支持在不同终端便捷使用。
意见还指出,集中力量做优做强主账号,构建整体联动、集体发声的政务新媒体矩阵。对功能相近、用户关注度和利用率低的政务新媒体要清理整合,确属无力维护的要坚决关停。建立政务新媒体分级备案制度,开设、变更、关停、注销应向主管单位备案。政务新媒体主办单位发生变化的,应及时注销或变更账号信息,并向社会公告。
此外,防治形式主义也是众多政务微信公众号、微博注销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