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校园抗议反思:当前西方思想内耗,世界如何避免失序?
最近美国大学校园风起云涌,尤以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等最为显著,大批学生举行集会,抗议以色列在加沙无差别杀害平民和士兵,导致大量无辜人员死伤,酿成人间惨剧。一些同情学生观点的教师也参与其中。在这波抗议潮中,有一则消息令人唏嘘。美国犹太裔哲学家弗雷泽(Nancy Fraser)原定于今年5月被聘为德国科隆大学讲席教授,但她突然被科隆大学校长穆克吉(Joybrato Mukherjee)取消了聘任,原因是她去年秋天签署了一封支持巴勒斯坦的声援信。可见围绕巴以冲突,不仅暗含美国学生和支持以色列的美国政府在政治立场上的矛盾,还反映了西方不同群体在思想领域的分歧正日益尖锐。当前抗议依然如火如荼,甚至蔓延到了大西洋彼岸的欧洲,与之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值得探讨。
难以为继也难有深远影响的抗议
学生运动通常反映或起因于所在时代最敏感和最重要的公共议题,当今美国的抗议运动也是如此。然而,并非所有学生运动都会采用或体现所在时代最敏感议题背后所含的最核心的思想潮流,更确切地说,运动可能被时代敏感议题所触发,或其背后的动因与时代最敏感的议题相关,然而它们行动的战略目标、路线和手段不一定能触及时代的思想脉搏。
回到当前美国大学校园里抗以挺巴的学生运动,其主要目标和诉求在于要求以色列停止在加沙地区滥杀无辜,或要求美国媒体能客观公正地报道巴勒斯坦平民被屠杀的现状而不是掩盖,或要求美国政府停止对以色列的支持。然而,所有这些都只是具体的政策诉求,基于对加沙平民人权与生命权的同情,但在思想层面却无法产生最大程度的共鸣,使得抗议行动所针对的对象也难以在思想层面反驳,并由此获得各方的支持和认同。
一个很显然的事实是,如果美国校园运动的理念基础是人权,即对巴勒斯坦无辜平民被以色列军队杀害的同情,然而其理念的正确性很快被“反犹主义”所解构,学生运动没有以超脱于不同人群的共享思想来为运动本身的合法性助力,因此不具备足够的引领时代精神的功能。
若学生反抗运动不能弥合绝大多数乃至社会全体的价值观和思想差异,不能成为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思想共鸣箱”,则它很可能会被内部不同理念的群体所分裂而失去活力,或被充满野心的某些力量利用而丧失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