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原副省长披露云冈风波细节:单霁翔连夜赶来调查,耿彦波凌晨四

都市科技网 刘洋 2024-04-23 21:59:36
浏览

  “这是我当副省长不久后,第一次碰到的一件十分头疼,也十分棘手的大事。头疼是因为省委书记深夜亲自打了电话,棘手是这两个人物都是有名的不好对付的人,让我这个一介书生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没想到这么一个天大的难题,什么工作也没有做,就圆满彻底地解决了。”

  近日,2024年第4期《山西文学》刊发的山西原副省长张平文章《沉默大佛与无言口碑》引发文保圈关注。在这篇文章中,张平回顾了云冈石窟的保护与开发过程,还披露了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时任大同市长耿彦波在“云冈风波”中的往事。

  张平回忆,“那一天记得已经很晚很晚了,大约深夜12点,突然接到了红机电话。我先是愣了一愣,紧接着吓了一跳,省委书记的嗓音。这么晚了,一定是大事!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书记严厉的声音便跟了过来:‘耿彦波在云冈石窟干什么了,你知道吗?’我正琢磨着该怎么回答,书记又来了一句:‘国家文物局单霁翔你熟吗?’”

  “熟悉,政协我们在一个组。”

  “那你明天一早就赶到大同去,单霁翔明天也一早到。耿彦波这些天在云冈石窟不知道都折腾了些啥,让人告到国家文物局了。”

  张平表示,耿彦波市长在大同维修云冈石窟的事,他自然是知道的。但具体要把云冈石窟修复成什么样子,目前正在实施怎样的工程,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工程到了哪一步,自己并不是十分清楚。作为大同市长的耿彦波,既是专家,又是领导,在文物维护和修复方面,政绩卓著。王家大院、榆次老城、绵山开掘、晋祠重修、蒙山大佛,几乎都是他的杰作。这些地方至今都是旅游胜地,名闻天下。但这次不同,省委书记的电话刚放下不久,省政府秘书长,省文物局,省委办公厅的电话也都一个接一个打了过来。一个意思,国家文物局长单霁翔把耿彦波市长正在维修云冈石窟的行为几乎说成是“对文物的极大破坏,将会对这一历史文化遗产造成难以估量的重大损害……”

  待第二天六点多张平赶到大同时,没想到单霁翔早已在五点前就赶到了云冈石窟。

  “说实话,对行政工作,自己初来乍到,完全是门外汉,面对着这样两位政界要员,问题究竟该怎么解决,心里一点儿没谱。到了大同早饭也没顾上吃,就直奔云冈石窟。”张平回忆,等在石窟大门口的大同市政府办公室主任一见面就对他说,单霁翔和耿彦波一大早就在一起了,就他们俩,不带车,谁也不让跟,先是在沟里转,这会儿又爬到山上去了。主任看看时间,“你看你看,说是等你来了再吃早饭,可你看现在都几点了,我们都饿得前心贴后心了,他俩好像都不知道已经快到吃午饭的点了。”

  利用这个空儿,大同市政府办公室主任还把单霁翔发火的来龙去脉大致给他讲了讲。

  张平在文章中谈到,当时的大同,一是因为气候的变化,二是由于处处蓄水截流,三是受困于云冈四周诸多煤矿的开采,早已是水源枯竭,河流干涸。经年尘土飞扬,风沙遍野,特别是煤矿开采和二氧化硫造成的空气污染以及酸雨侵蚀,对云冈石窟的维护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仅仅几十年,当初石窟外壁星罗密布的万千石佛,当时已经所见无几。

  耿彦波当了大同市长,第一件事就是对云冈石窟这座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了大规模的全方位的维护和修复。关闭迁移数十座煤矿,恢复生态,改道云冈石窟上方的运煤公路,封闭云冈四周山岭,截断私自偷观石窟所有的人行通道。还有一个重要举措,在石窟前沿的山沟和石窟四周的区域蓄水筑池,要把云冈石窟还原为一个洁净而又湿润的区域小气候。

  “当时单霁翔局长最为担心的恰恰就在这里,因为在告状信里面,也不乏一些专家的声音。如果把云冈石窟放置在一个潮湿的环境里,必然会对云冈石窟造成更大的侵蚀和破坏。”张平文章称,耿彦波当时带着单霁翔,其实就是一次现场解说,把当年流经云冈这一带的水道和池塘一一指说给局长。今天看来,这是一个真正的大手笔,连冯骥才也说,耿彦波这个举措,应该是从根本上解决了云冈石窟的维护问题。但这一系列举措,也极大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检举揭发和告状信,就有了单霁翔雷霆震怒,严厉批示,连夜赶来调查,就有了省委书记半夜电话,让耿彦波凌晨四点就等在这里的文物事件。

  张平认为,耿彦波毫无私心,集思广益,认真调研,货真价实地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耿彦波十分幸运,云冈石窟也同样十分幸运的是,碰到了一个在工作上格外较真,对文物保护举措十分务实从善如流的单霁翔,居然连夜亲自赶到云冈石窟,非要把这件事弄个水落石出,明明白白。而且对就对,错就是错,有了偏差,立刻予以纠正。如果换作另外一种性情的领导,作一个严厉的批示,也就完事了,至于工程对不对,有没有问题,那就再也不会过问了,这样一来,那耿彦波的这个黑锅可就不知道要背多久了,云冈石窟这个维护工程也不知要拖到哪年哪月了。

  张平还提到,那天等大家看到单霁翔、耿彦波两个从山头上走下来时,所有的人都有些发懵。他们俩一路比比划划,滔滔不绝,情绪热烈,言谈不休,都已经好几个小时了,依旧毫无倦意。那模样,就好像两个好朋友,很多年没见面了一样。“直看得我两眼发愣,什么叫惺惺惜惺惺,眼前就是。我猜想当时他们之间肯定有过一番激烈的争执和交锋,当然也会有各执一词的诉说和辩解。但最终是怎么说服了对方,怎么感染了对方,那就不得而知了。”

  根据张平的回忆,那天吃午饭时,单霁翔说,“我回去就写报告,如何保护文物,大同就是一个标杆,云冈石窟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耿彦波一副十分谦虚的样子,“局长指出了很多问题,做了很多指示,我们一定认真改正,认真完成。”

  张平还提起,单霁翔到云冈石窟的那一年秋天,冯骥才和韩美林也来到了云冈石窟。听到单霁翔和耿彦波的事情,两个人异口同声地说,张平你一定要把这件事写出来,国家有这样的干部,才是老百姓的福气。那天他们到了云冈石窟,在景点办事处,两位大家又写又画,劳累了几乎一上午。冯骥才一脸赤诚,画了好几张大画;韩美林挥笔如飞,写了差不多两百幅大字。两个人这么慷慨大方,就一个意思,你耿彦波当市长不易,为了修复文物古迹,处处求人,处处说好话,用我们这些字画,作为礼物送给他们,肯定让你求人办事能更容易一些。

  张平写道,之后每当听到单霁翔、耿彦波的消息时,他总是止不住就想起了冯骥才那句话,国家有这样的干部,才是老百姓的福气。国家有这样的干部,更是中国文化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