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建议温和改良调休,“统一阵仗”是中国经济快速腾飞的辉煌
本周,我们正式进入五一假期前的第一个休息周。
连日来,关于停工的讨论议论纷纷,从官方媒体到普通网民,形成了近年来多元舆论领域罕见的“统一战线”。 之所以强烈共鸣铺天盖地,是因为休息调整的问题并不是空中的理论讨论,而是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每个人的物理空间里。
尽管达成了共识,但细微的分歧似乎仍然存在。 例如,头条新闻发表评论“不能假装没有听到反对放假时间调整的声音”,呼吁官方对此做出调整,而红网发布的评论则表示,放假时间的调整休假时间可能仍然是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案。 文章还提到,“跟风的人很多,调整与此关系不大。社会的有序运行必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规则范围内,无论哪一方过分强调”其本身就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失衡。”
请假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现在,还需要深入历史。
时光倒流,为了刺激旅游市场、拉动国民经济,1999年的第一个国庆黄金周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一新机制给旅游市场带来了巨大回报:当时,全国7天内旅游人数达到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 据媒体披露,这7天的支出相当于全国国内旅游收入的5.9%,相当于上年全国GDP 79553亿元的0.18%。
在这次讨论中,网络上也有人对此提出批评,称调整休假的初衷是为了刺激消费,而不是尊重工人的休息权。 应该说,这种说法是有失偏颇的。 我们需要站在中国当时所处的时代坐标上来认识历史的阶段性和特殊性。 事后以极其理性的角度看待过去是不公平的。 另一方面,正是无数劳动者不计得失的奉献和进取精神,造就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辉煌。
20多年过去了,公众对报销的态度已经从新奇变成了厌恶。 事实上,这也间接表明,中国社会这几十年的发展,赋予了公众对物质和精神生活更高的期望。 这是成长的痛苦。
围绕公休制度的矛盾是劳动观、生活观的转变。 这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认识到的:公益不能只靠一代又一代的不断接力来实现。 只有这样,分配才能最终实现,但又可以通过劳动者的代际传承不断体现和完善。 任何一代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都不应被牺牲。 这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不是质变的过程。 应该说,我们社会对此从官方到民间都已达成共识,关键在于执行层面完善更多的配套措施。
以补休为代表的利益结构问题也是当前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 宏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个体感知的温差是问题的核心。 取消补偿假的呼声背后是个人实现更多目标的愿望。 与大时代同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