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与叙事——围绕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多国探索

都市科技网 刘洋 2024-04-13 13:55:29
浏览

  场探险的开始是2016年的秋季,我提着两个沉重的大箱子飞抵曼哈顿,入住位于114街正对巴特勒图书馆(Butler Library)的公寓。这里是纽约曼哈顿相对安静的晨边高地(Morningside Heights)街区,也是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和哥大师院(Teachers College)所在的街区。早晨四五点钟,校工已经把校园清扫得干干净净。校工大多为黑人和拉丁裔,身穿深蓝色的短袖制服,而纽约的老建筑许多都保留着百余年前的原貌,我的公寓就在这样一所踩着楼梯就能听到吱吱嘎嘎声响的老房子里。

  初到纽约,我的导师艾明如教授(Mae Ngai)就将她的外公、武汉大学校长王世杰先生的旧照一一呈现在我面前;在艾教授府上的客厅,我见到了艾教授的母亲、哥大药理学终身教授的王雪华女士以及她的胞妹、台湾地区著名建筑师(“台湾图书馆之母”)王秋华女士。两位出身民国大家族、久居美国的老太太,刚刚从曼哈顿中城的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听完音乐会,加入了我们的晚餐宴席。

  听我正和艾明如谈胡适,王秋华女士非常高兴,随即热情地同我讲述她们对胡适和王世杰谈话时的印象:“他来家里喝茶聊天。我给他们煮茶。他们围着茶水长谈,几个小时之后,他们还坐在那里热烈地谈着。我过去一看,才发现茶早都煮干了。”(大致)她吐字很慢,仔细向我描述这一情景,让初来乍到的我感到,大名鼎鼎的胡适之仿佛此刻就坐在我们身旁忘我地谈话。也是这一时期,艾教授命我们几个博士生动笔撰写研究论文,我于是集中读完了藏于哥大珍善本档案馆的唐德刚编胡适口述史,也拿到了他在康奈尔留学时期档案的微缩胶卷,假期还特意飞去台北参观了“中研院”近史所的胡适纪念馆。也是通过胡适,我逐渐梳理出晨边高地的中国知识分子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