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发市场月薪两万不敢在商场买衣服吗 年轻人怎么说的?
近日,一则“月薪2万元,买不起商场和服装店”的短视频引发热议。 根据视频内容,一些过去热爱购物中心的顾客在购物时遇到了“服装刺客”,“一件看似不起眼的衣服在结账时被发现花费了1000多英镑。” 这一经历引起了网友的共鸣,许多网友表示“我已经很久不敢去商场买衣服了。 “
杂牌商品更容易成为“刺客”,从工厂到商场的价值翻了好几倍
“杂牌越多,刺客越多。 品牌店的价格相当透明和稳定,购买时有心理预期。 但是我不知道的品牌第一眼看上去并不是那么好,设计是抄袭别人的。结果价格居然是1000多。 大学生抱怨购物被刺伤的情况越来越多。面对未知的品牌,客户需要消化更多未知带来的“价格恐慌”。
济南某大学周边的一个小商场是名牌店的聚集地。 “衬衫和背心都在550元左右。我们都从韩国进货,所以不用担心质量。 ”商场内一家服装店老板回复了问询记者。 邻店老板说:“我们这里都是深圳南山货,质量肯定是最好的。”
记者看到,这些店面狭长拥挤,衣服堆放在两排衣架上,没有统一的品牌标识,也没有明码标价,很少有“明码标价”的情况,需要顾客主动问价。 与其略显简陋的装修形成对比的是,店内秋衣的价格从500元到2000元不等,与大型商场的“品牌”衣服价格相当。
在名牌店在店主口中,无论是“韩货”还是“深圳货”,衣服的购买渠道都与其质量、款式等卖点强挂钩,特定的产地形成了一种“价格背书”。
然而,同一家购物中心的另一位店主不同意。她向记者透露,所谓的“韩货”在中国有代工厂。 这些衣服可能从未在海上漂流过,而是由高铁卡车从国内代工厂驶入商场。在利润公式的计算下,他们的价值立即翻了一番。 据业内人士介绍,从工厂到商场,服装价格经历了不同层次的“惊险一跃”。 例如,工厂生产的衣服通常被称为“白色品牌商品”,工厂只赚取基本利润,衣服的初始价格很低。 批发购买后,品牌将根据自己的定位制定最终价格,该价格一般是“白名单价格”的5-10倍,至少是3-4倍,这些重新品牌的衣服的价值将急剧上升。
除了供应品牌,工厂的另一大买家是各地的零售店,记者走访的商场中的名牌店就属于这一类。 “精品模式”名牌店的定价也“不手软”,与知名品牌价格相同甚至更高是正常的。 为了不被刺伤,一种“仓储式”服装批发店正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 这类服装店,夏装价格在100元以内,秋冬装也保持在500元以下,相对符合大众消费者的购买水平。
这些小商店通常隐藏在公寓和住宅楼中。 在商业街消失的廉价服装店,选择退守居民楼既是应对环境影响的无奈选择,也为普通消费者提供了被刺之外的选择,打破了消费者在商场“只看不买”的尴尬